李若星
信陽市人民政府門戶網(wǎng)站 n4pcr33u.cn 時間:2008-03-12 來源:
李若星,字紫垣,息縣城關人,明萬歷三十二年(1604年)中進士。授知棗強縣(今河北棗強縣),遷知真定府(今河北正定縣),以廉潔品德和超群才干,被朝野所器重。因堅持彈賅奸臣魏忠賢而不得重用。天啟元年(1621年),起官陜西,召為尚寶司卿,再遷升大理寺少卿。辭行時再次向皇帝揭發(fā)時弊與魏忠賢,朝野盡懼其剛直。翌年,出任河西(甘寧邊陲)巡撫,籌集糧餉,訓練士兵,遣將攻擊侵擾河套、松山(遼寧錦州市南)等邊界的諸部藩鎮(zhèn),斬首240多。西疆邊陲民眾百姓,賴以安居樂業(yè)。朝廷不但不敘其功,反而偏信謠傳;魏忠賢趁機令許顯純?nèi)∏舴竿粑难元z中供詞,誣加其賄賂趙南星(天啟宰相,選賢任能,被魏忠賢誣害卒于戍所)。天啟五年(1625年)三月,李若星被削職,到河南任職。六年(1626),河南撫按依照魏忠賢暗示,將李若星發(fā)配廉州(今廣西合浦縣)。莊烈皇帝即位,改元崇禎,大赦天下,李若星遇赦得返還,起用為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,總理河道。追論甘肅功,進秩二品。值黃河決口,洪水淹沒泗州(今安徽鳳陽,為明太祖祖陵所在地),李若星請修祖陵,移睢寧縣治于他處,疏浚黃河,修復堤壩。崇禎八至十年(1635-1637年),李自成起義軍來息縣一帶活動,李若星吁請合兵向義軍反擊,義軍死傷千余。李若星因反義軍有“功”,被召為兵部右待郎。十一年(1638年),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理朱燮元總督兩湖、川、云、貴五省軍務、兼巡撫貴州。在西南各郡縣,增設驛站,開避通道,擴大邊疆區(qū)域千里,所有軍政事務,都親自籌劃,不失機宜。福王時,以老乞休,因鄉(xiāng)邑殘破,寄寓貴州之黔陽。桂王遷武岡(湖南境),召李若星為吏部尚書,未赴,因遭亂死于兵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